可生食鸡蛋标准化,让餐桌安全从源头升级
来源:
2025-08-19 15:30:30
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蛋品消费国,也是全球蛋品生产和供应链的重要枢纽。过去十年,国内鸡蛋市场从“散养土蛋”到“品牌鲜蛋”,经历了快速的品牌化与分级化过程——超市里的鸡蛋不再只是按重量卖,而是按饲养方式、营养成分、用途细分,出现了富硒蛋、DHA 蛋、谷物蛋、乌鸡蛋等多个细分品类。
与此同时,消费者的关注点也在变化——从早年的“够吃、够便宜”,逐渐转向“安全、营养、口感、料理适配度”。尤其是城市家庭和年轻消费群体,更愿意为“可以生食、无腥味、料理效果更好”的鸡蛋买单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可生食鸡蛋这一细分品类正在快速进入大众视野。除了海外早已成熟的日本可生食蛋市场,一些国内品牌也开始探索这一方向,有的通过改进饲料、提高养殖环境来改善口感,有的则尝试模仿日本标准进行杀菌处理,但真正能实现“从源头到餐桌全链路控菌”的品牌依然稀少。
行业痛点与机遇:标准缺口与安全诉求
虽然近年来高品质鲜蛋的供应量不断提升,但“无菌鸡蛋”“可生食鸡蛋”等概念在市场中依然容易被混淆。很多消费者误以为“无菌鸡蛋”就是可以生吃的鸡蛋,实际上,所谓“无菌”大多指外壳经过清洗和消毒,表面细菌含量减少,但并不能保证内部安全,尤其是对孕妇、儿童和免疫力低下人群来说,风险依然存在。
与之相比,可生食鸡蛋的核心标准更严苛——需要从种源、养殖、加工、检测等多个环节全链路控菌,确保蛋壳内外都达到生食安全标准。这一过程涉及生物安全、环境卫生、饲料管控、出厂检测等多个环节,不仅需要资金投入,更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管理能力。
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和中式、西式多样化料理在家庭餐桌的融合,半熟蛋、温泉蛋、班尼迪克蛋等对食材安全要求极高的料理正在走入更多家庭。消费者对鸡蛋的要求,正从“可替代的廉价蛋白质”转向“优质蛋白的安心来源”,这为可生食鸡蛋提供了明确的市场增长空间。
黄天鹅可生食鸡蛋:从源头到餐桌的全链路控菌
在这一赛道中,黄天鹅是国内较早明确定位于“可生食鸡蛋”的品牌之一。企业背后的凤集集团投入 10 亿资金,建立起国内首个可生食鸡蛋全产业链体系,涵盖鸡苗培育、饲料生产、养殖管理、加工分级、物流配送等全流程。
从种源开始控菌:与很多品牌从养殖环节才开始控制不同,黄天鹅的可生食鸡蛋从祖代鸡开始就进行三次沙门氏菌检测,确保三代无菌。也就是说,在鸡蛋形成之前,就已经切断了潜在的病菌风险。
全链路标准化管理:在养殖环节,黄天鹅建立了 8 大环节、24 个关键节点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,包括环境空气监测、饮用水达标检测、有害生物防治、肠道健康管理等。饲料配方中添加了万寿菊精华、优质玉米和豆粕,不仅让蛋黄颜色天然更黄,还杜绝了会带来腥味的原料。
左黄天鹅可生食鸡;右普通鸡蛋
出厂前的九轮筛选:每一枚鸡蛋出厂前都要经历清洗、消毒、紫外线杀菌、抽检等 9 道工序,并通过可溯源喷码赋予唯一身份码,可追溯到养殖场、生产日期乃至母鸡批次,远高于行业普遍水平。
严苛的标准和稳定的品质,换来了市场的快速增长。数据显示,黄天鹅可生食鸡蛋年销量已突破 18 亿枚,2024 年全国市场渗透率高达 78.8%,意味着每10个购买可生食鸡蛋的家庭中,有7个选择黄天鹅。连续四年高品质鸡蛋销量全国第一,也让黄天鹅从品牌认知到市场认可,完成了一个良性循环。
标准化的价值
随着消费升级和饮食结构变化,可生食鸡蛋有望成为高品质蛋品的核心增长点,但这一品类的基础是“标准化”。黄天鹅牵头制定的《可生食鸡蛋团体标准》,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标准的空白,还在检测项目上增加了比国标更多的致病菌和污染物指标,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安全管理路径。
随着更多企业入局,未来可生食鸡蛋将推动蛋品市场向高端化、差异化发展,而黄天鹅的先行布局,将在标准推广和消费者教育上发挥持续作用。
从源头控菌,到严格的出厂检测,再到消费者餐桌上的多样化料理体验,黄天鹅用全链路可生食标准,把“吃鸡蛋”这件每天都在发生的小事,做成了食品安全升级的一个缩影。
在中国蛋品消费持续增长、品质需求不断提升的今天,可生食鸡蛋不仅是一种更安全的选择,更是推动行业向更高标准迈进的重要方向。随着标准化体系的完善和消费者认知的提升,这一细分市场有望迎来更快的普及,而黄天鹅,也正用它的标准和实践,为这一进程加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