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餐难在海外立足?这位大厨却做到了!
来源:
2018-05-29 18:29:00
早在28年前,他就已经把杭帮菜带去了欧洲,几年后开的中餐厅更是门庭若市,征服了众多挪威食客,就连挪威首相,都“钦点”他来做菜。
马列
杭帮菜大师
国家高级烹饪技师
浙江省侨联海外顾问
欧洲杭州联谊总会会长
马列是个老杭州人,从小就爱变着花样做菜,长大后也顺其自然成了一位杭帮菜厨师。
随着技艺的不断精进,年纪轻轻的马列就已经成为国家高级烹饪技师,并在当时的杭州市总工会烹饪学校任教研组组长。
80年代末,一位远在挪威的浙江老乡给他寄去一封邀请函,邀请他前往挪威从厨。
带着一种闯世界的劲头和弘扬杭帮菜的梦想,在杭州厨师界已颇有名气的马列,选择再次出发,远赴北欧,成为挪威一家国际饮食公司的大厨。
刚到挪威没多久,马列就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——去挪威首相府做一桌中国菜。
说起当时的菜谱,马列至今记忆犹新:“宋嫂鱼羹、炸春卷、宫保鸡丁……首相吃完非常喜欢,还告诉我他曾去过杭州。”
很快,中餐在挪威当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,中餐馆的生意越来越旺。
4年后,马列决定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餐厅。有了此前积攒的经营经验,餐厅没多久就步入正轨,成了当地最受欢迎的中餐厅之一。
“杭帮菜的口味,鲜嫩、清淡,很受挪威人喜爱。”他记得,餐厅虽然卖的是杭帮菜,但来吃饭的九成以上是当地人。
之所以能够“俘获”众多挪威食客,离不开马列对杭帮菜“入乡随俗”所花费的心思。
如何让中餐入乡随俗,更加适应当地人的口味?马列介绍道:“挪威人喜欢清淡、酸甜的口味,这与‘杭帮菜’不谋而合。我发现,他们不爱吃有骨头的肉,于是就把糖醋里脊按照广东菜的做法,做成咕咾肉。又如,挪威没有草鱼,我就用当地盛产的鳕鱼,按照西湖醋鱼的调味方式烧制,很合当地人口味。”
在餐厅的布置上,马列同样花费了不少心思。餐厅大堂,墙上挂着的都是奥斯陆老城百年之前的历史相片。走进包间,四处皆是中国的传统字画。餐具、碗碟也是中西合璧。“顾客来了,我会先端上一杯清茶,这也是我们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”马列说。
当然,在将中国烹饪技法与挪威原产食材相互结合的同时,马列也有自己的坚守。“炸春卷、宫保鸡丁、香酥鸭子等不少传统菜品,我都保留下来。在这些传统菜的基础上,再顺应外国客人的口味进行调整,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中国餐饮文化在海外立足。”
多年努力下,他成功做到了让中餐在海外立足。
其实,马列想做的,不仅仅是让挪威美食爱好者光顾他的餐厅,他还想让更多人知道杭帮菜、爱上杭帮菜。
随着餐厅越来越旺,许多国内政要企业家前往挪威,都会去品尝马列的杭帮菜。慢慢地,他的餐厅成了“民间外交”的场所。
虽然身在挪威,但马列的心一直紧紧系着故乡杭州。
出国之后,与生俱来的归属感,让他更想把家乡宣传出去。借着杭帮菜,马列结交了许多外国朋友,让更多人通过舌尖上的美味,知道了有一个美丽的城市叫杭州,有一个美丽的国家叫中国。
2010年,马列就开始利用多年在积累下的资源,几乎每年都邀请杭帮菜、淮扬菜等各大菜系的烹饪大师,赴世界各国交流,推介色香味俱全的中国美食。美国、德国、法国、英国、奥地利、希腊……许多国家都有他们的足迹。
而在2016年的G20峰会前夕,马列策划制作了一本小册子,其中就展示了众多他最为熟悉的杭帮菜。
“东坡肉”记录了苏东坡在杭州修建苏堤时与百姓共享美食的爱民之心;“桂花栗羮”源自中秋之夜天上人间同赏湖景的美丽传说;“宋嫂鱼羹”则与宋高宗巡游西湖时的一次偶遇有关……
“我花了两个多月时间,大概写了150多个故事,就是希望用通俗易懂的方式,让国外的朋友认识杭州,认识中国。”如今,这本小册子已经成为欧洲不少中文学校的课外阅读教材。
马列还带着自己的双胞胎孙子走上奥斯陆街头,分发G20杭州峰会的宣传材料。
虽年逾花甲,他仍乐此不疲:“我们有这样的条件,通过民间外交的途径把杭州提升到是世界的高度来讲,促进和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。”
去年,在马列的牵线搭桥之下,一场名为“杭州美食文化挪威行”的活动在奥斯陆举行,挪威王国政府多位高级官员、奥斯陆市政府主要官员悉数出席。
为了拉近挪威朋友和“杭帮菜”的距离,马列和来自杭州的几位大厨,别出心裁,结合挪威当地食材特点搞起再创作。
腐皮鱼卷中特别融入挪威三文鱼作为主材之一;用挪威盛产的鳕鱼代替猪肉,制作“狮子头”,再配以当地清冽的雪水;将当地人爱吃的牛肉,以“东坡肉”的烹饪方法制作成“东坡牛肉”……熟悉的食材,新鲜的口感,在场挪威宾客赞不绝口。
那次活动之后,挪威当地许多中餐馆门庭若市,许多此前从未尝过中餐的挪威民众纷纷慕名前往。
现在的马列,在挪威有餐饮和酒店管理事业,在杭州有文化产业公司,经常往返于挪威和国内。
哪怕已经年过70,他依然奔波,为推广中餐文化,不遗余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