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深厨师长:厨房管理,从手下的形象入手!
来源:
2017-10-12 17:58:00
后厨管理的方法有很多,但往往最有效的还是从“人”下手。纵观优秀厨师团队,无论是哪个菜系,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,就是精神饱满、衣着干净整洁。下面是一位在烹饪行业打拼多年的厨房管理者,对于厨师形象的一些看法与建议,以供参考。
全文如下:
这不是一篇友好的文章,但并非出于恶意,只是对多年来与烹饪圈内的大师小厨们接触的一点儿负面感受。
如有雷同,纯属巧合。请勿对号入座。
眼花缭乱的头衔
刚入行时,大家还处于要交换名片的“原始状态”。有时接过来一看,好家伙,头衔这么多,正面印不下反面也要印得密密麻麻,这大赛金牌、那机构主厨……有时还要印上个人照片,而照片的标配造型是穿着厨师服,脖子上挂着各种各样的奖牌,看得人立刻肃然起敬,但几乎一个头衔也没记住。后来才发现,原来这些荣誉、名头不过尔尔,反倒是那些印得简简单单的名片会让人印象很深,一下子就记住了。
随着网络高科技逐渐深入工作、生活,QQ成为与很多业内朋友联系的工具。再然后,新媒体时代,名片渐渐被微信、微博取代,陌生人相见,拿出手机扫一扫、雷达集中突击加一下微信好友,或者交换一下微博地址,就联系上了。然后,不出意外地,在QQ、微博、微信上又看到了这样的名头:XX小王子,XXX御厨,XX大师,XX传人,XX神厨……
我想,王义均大师不需要乱七八糟的头衔,但只要他一出现在业内的活动中,大家都会自动起立欢迎;屈浩大师不需要炫耀他曾经获得过的比赛荣誉,大董不需要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“意境菜创始人”之类的字,他们也是天下皆知。还有那些老一辈的大厨名厨,你只要提一下名字,就会引来很多膜拜,很多人甚至没有名片,而在日常接触中,最多也不过是加上“大师”表示尊敬就可以了。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,这也是一个讲究实力的世界,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,只要你真的做出一定的成绩,名与实相符,根本不需要在你的名字前加任何修饰,就会获得应有的地位与关注。否则,哪怕你把自己的名头做得再令人眼花缭乱,也不过是自娱自乐。
自我包装当然是需要的,而且年轻厨师的自我包装意识很强,但如果只是这些流于表面的粗糙手法,并不会对提升形象有多大帮助。
与其费心塑造形象,不如先练好厨艺
提起“大师”这个称号,曾经听过这样一件事:某杂志对业内一位名气很大的大厨进行专访,采访过程中,记者称其为“大师”时,这位大厨连连表示谦逊,“称呼我X师傅就好了”。孰料,文章写完后,请大厨对其中涉及到的人名、时间、地点、职务等加以勘误。文章返回来,记者赫然发现:所有涉及这位大厨的人名处都被改成了“X大师”,甚至连大标题也不例外。理所当然,这种改动无效,遭到拒绝后,甚至表示要控告杂志。前不久,娱乐圈也发生了一些类似的事,汪峰这样的大腕也因为干涉记者写稿而引起社会的广泛议论。好在这样的大厨并不多,采访生涯中,遇见的绝大部分功成名就的大厨真的是非常谦逊、谦和,没有架子,也没有动辄拒人于千里之外。而如“X大师”这样的人,以后只能让人闻名而躲了。
此外,还有一类厨师,聊天时总是让人感到很无语,明明谈着另一话题,却突然转到这样的自我表扬去了:我与XX极熟,我参与了XX大赛,获得了XX奖,XX大会是我帮着布置的……我知道你很能干,可是菜做得怎么样呀?餐厅的流水有很好的提升吗?业内人脉再广,不能提高你的厨艺,不能促进餐厅的业绩,那又有什么用呢?
这种情况多数出现在一些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厨师身上。传统上,一个厨师进入厨行往往都从打杂做起,要锻炼几年才能当上炒锅,而四十岁左右,技术娴熟,人脉广博,经验丰富,达到职业生涯的高峰。但现在,很多厨师在三十岁出头就告别一线工作了,所以如今在采访中见到那些人到中年却依然兢兢业业在厨房中工作,每天坚持上灶操作的大厨,都会觉得,他们对烹饪是真爱呀。
不靠谱
我们常常用“靠谱”来评价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有多么让人放心。靠谱的厨师都是相似的,而不靠谱的厨师各有各的不靠谱。
遇到过这样一个不靠谱的厨师。他曾经无数次给我打电话:“什么时候来我店里看看?”我答应“有时间一定安排一下”。如此热情,让我着实过意不去,所以某天当他再一次打过来电话时,立刻跟他约定了不久之后的一个时间。没想到,到了那天,我到店里才发现,不仅他本人没有出现,且没有将这次采访交待给同事,他的手机也一直处于关机状态,“失联”了。后来,我还是在各种业内活动、聚会上见过他,但就让“失联”继续吧。
而类似的放鸽子事件并不少见。我的一位同事与一位名店的总经理约好做一个专访,对方很快就答应了,并且约定了采访时间。不料,当天她与摄影师到了店里,时间已经过了,其人也没有现身,电话终于接通后,对方告诉她,今天临时有活动要参加,改明天;第二次,历史重演,在采访现场,他再一次失约了,原因不得而知。突发事件的确是不可控的,但并不是没有时间做到提前告知、安排,所以这一家餐厅固然生意红火,引得业内诸多同行纷纷前来取经,但仍然进入了我们的采访黑名单。
相比之下,只是在约定的采访时迟到已经是好的了。有些大厨的确是忙不过来,无法亲身到拍摄现场,也会安排好手下的员工来帮我们安排好采访事宜,这也算“靠谱”。
干净整洁才能高颜值
我们说“颜值”,其实说的不仅仅是五官的长相,因为人们对美丑的标准不同,所以其实说是一个人的“精气神”。
长得漂亮、帅气是天赋,强求不得,但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衣着得体、言语文明、外表整洁。
常常在一些餐厅的后门看见一些厨师三五成群聚在一起,聊天,或是抽烟。工作之余的行为自然是私人领域,没有其他人的置喙之地,但您还穿着厨师工服呢,这就不能不让人把这些行为和厨师这个职业联系在一起了。在做这些事的时候,能不歪带厨师帽吗?能把厨师服脱掉穿上本人的便服吗?
在日常生活中,能把头发剪短、每天清洗吗?能做到每天洗澡吗?能把指甲修剪整齐,尤其是小拇指指甲不要留那么长吗?能做到每天清洗工作服吗?最起码保证工作服的干净、整洁。曾经采访过一家餐厅的总经理,他的一个管理经验就是:要求厨师每天都清洗自己的工作服——注意,是自己清洗,而非假手他人,如交给徒弟、小工、保洁人员等。效果如何不说,他的管理方法是否正确也不论,但起码可以看出,这位总经理对清洁是有着自己的高标准的。
一直以来,我们都喜欢说,“要提高厨师地位”。没错,国外很多大厨在一国一城都享有很高的地位,尤其是一些米其林星级大厨,他们经常出书或上电视,其粉丝广布餐饮界内外,甚至走在大街上都会被粉丝认出来。反观国内,“同样是厨师,差距咋就那么大呢”?除了那些经常上电视的大厨之外,很少有人会被业外人士轻易就认出来。而普通人提起厨师这一行,印象大都不佳。这一方面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,所谓“君子远庖厨”,美食是由文人记述流传下来的,真正的功臣却总是隐藏在幕后;另一方面,这也与厨师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有关,这一情况到今天有所好转,有些厨师甚至拥有很高的学历,转型做起管理也很成功,但在广大中小厨师中间,依然有着素质不高的表现。
所以要提高厨师地位,不仅仅是全社会要改变原本歧视的目光,重新看待这个为我们提供了美食的美好职业,更重要的是,广大厨师要从自身做起,既要有厨艺又要有厨德,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。